應慈法師生於 1837 年, 俗姓餘,名鐸,號振卿,法號顯親,晚年別署拈花老人。祖籍安徽歙縣,其父是新安江上游的一個鹽商家庭,家中資財富有,但其父在應慈幼年時就病故了。

因為其母篤信佛道,每天念誦《金剛》、《彌陀》、《大悲》等咒語時,法師聽到就心生喜歡,暗暗誦記於心。12歲時就隨母親一起吃素。母親見幼年的應慈天資聰穎,讀書頗為上進,就希望他走上士途之路。法師不辜負母親的期望,真的考上了秀才。母親希望他早日成家立業,就為他婚配,誰知婚後不久,其妻就亡故了。母親又為他續妻,不久亦亡。法師不由得生出對於世俗人生虛幻無常的感念,遂發出家修行之念。

1898年,師辭家去南海朝禮普陀山,發誓在佛門淨土守住自己。恰好在途中遇見南京三聖庵的明性禪師。應慈力請明性禪師收自己為弟子,明性聽他講出自己的身世,唯恐他富家弟子難耐佛門的清苦,難行梵行,於是就提出條件,先考驗他三年,觀其心志。此後,應慈一改在俗時形成的生活習慣,布衣粗食,不辭勞苦,如是三載,明性觀其行,以為孺子可教,就為他剃度出家。

1900年,應慈乞戒于寄禪和尚座下,後又隨鎮江金山寺的大定和尚習禪。1901年至1902年秋朝禮天竺雲棲寺,在西湖的靈隱寺、昭慶寺卓錫兩年。1903年秋,他奉師父之命到常州的開寧寺參謁冶開禪師。一天,他進入禪堂答冶開法師的話頭,冶開問:“念佛是誰?”答曰:“無是誰,無非誰!”由此得到冶開法師的器重,並於1904年與明鏡、月霞、惟寬一起被冶開法師引為入室弟子,受記為臨濟宗第42世。其後,又隨月霞法師參研《華嚴》奧義,曆12寒暑。1917年,月霞法師圓寂,他遵受師之遺囑“力弘華嚴,不作方丈”。

法師教化一切有情,莫不先端正自己,用自己的“誠”與“正”來降服他人。一次,有一位老居士聽信別人的傳言,竟闖入他的房中,打了他一巴掌。當時應慈法師正在讀經,這突兀而來的一巴掌,把他戴的帽子都打了下來,他看清了來者是誰後,彎腰從地上拾起帽子,戴好了,繼續看他的經書。過了一段時間,等事情弄清楚了,這位居士又登門謝罪,請求懺悔。應慈法師笑著說:“不知不罪,知錯認罪,難能可貴。”

法師平時待人隨和,但嚴守佛禮,依教奉行,毫不苟且,風骨嶙峋。一次,他與弟子一起吃飯,弟子們你言我語,講個不停,應慈法師一言不發、默默站起來,提筆寫了一首詩,批評吃飯時講家常話的不良習慣。自此以後,弟子們吃飯再也不講家常話了。 民國元年,他和月霞法師經人介紹在上海的哈同華嚴創辦華嚴大學。在這裏,他除講授佛學外,每日還堅持修習禪定。後來,園主人羅迦陵要法師們于每月農曆初一、十五日給主人做禮拜。應慈法師與月霞法師堅持出家人不應向在家人禮拜的原則,到杭州繼續辦學。

法師在出家前,因曾修儒學,所以對此有較深的根基。出家後在講經說法之時,常融儒入佛,要求學佛人先做一個正人君子,然後才能學好佛。只有這樣,才能把握住自己的究竟與根本,於迷情無明的人生中走向正覺的自由、解脫的人生。他認為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仁、 義、禮、智、信的精神有相似之處。他認為佛法主張的佛法不離世間,巧把塵勞作佛事的思想,可以理解為做人要正心誠意,致知格物。他主張修行人要去掉一切物情,覺破一切迷惑,離念除妄,惟此才能不動心,不動才能定,定而生慧,才能覺己覺人。這才是學佛之道。他堅持佛法救助世間,首先在於救助人心的道理,他用圓融的智慧,以他對儒佛的參學合為一體,來浸潤眾生的性靈,使這些覺情迷苦的人獲得一種精神的救助,儘管當時時局多變,海內兵氛鼎沸,風鶴頻驚,而法師仍能克服種種困難,堅持講經說法,闡揚大乘,以增加人們在這內外交困的世間活下來的勇氣和信心,來直面人生。法師一生計講經論大小諸部 24種,70餘次講經法會,其中大部經典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等有32次法會,而宣講三譯《華嚴》占14次,加上《華嚴懸談》和《華嚴經探玄記》8次,合為22次法會,有的法會長達一年。 1957年85歲,仍在上海玉佛寺弘講全部《華嚴》,法師80歲時,有人勸他多加休息,法師說:“八十老翁,日薄崦嵫,餘光垂微,不以說法利生,供養塵刹,複何圖耶?” 這種在學佛中求得的對待人生的態度,一直是應慈法師處世的根本。所以法師在有生之年,常行精進。除弘法以外,法師還開辦僧學,培養人才。 1911 年,法師在上海哈同開辦華嚴大學之時,就造就了不少如持松、常惺、戒塵、慈舟等高材生。

法師對於佛法的弘揚,除了講經說法外,還致力於刊印經籍,傳佛心印。法師先是襄助常州天寧寺冶開禪師創辦毗陵刻經處。該處所刊印經書的卷數,幾乎與金陵刻經處相等,還為揚州眾香庵校刊很多經典。1939年,應法師在上海與蔣維喬、葉恭綽等居士發起組織華嚴經疏鈔編印會,搜集古今中外各種不同版本進行參校,時艱事巨,於1941年冬全稿終告竣。1944年印成400部,計 16000冊。 11942年,在常熟虞山興福寺刊印《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會本》。1943年,在上海印行華嚴初祖杜順和尚的《法界觀門》。在1945年出版了《賢道探玄記》及《地藏三經》。1948年,又命校勘《清涼行願品疏》。1952年,法師聽說揚州大、小品《般若波羅密經》,十年前毀於外禍,在他的努力推動下,重刊大小品《般若》,使之流通於世。

法師一生解行並進,宗說兼通,講經傳戒,參禪說教,興辦佛教學院,刊印徑典注疏,將自己的所信所修弘化在他的行動中,以自己的言行去教化眾生、救心、救身、救世。

1956年,應慈法師圓寂,世壽93歲,僧臘63載。歸葬于廬山冶開祖塔墓之側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